日期:2025-10-15 05:45:19
“当电商兴起时,传统的商业模式被颠覆,许多人为此失业;当电动车兴起,油车面临激烈竞争挑战,不得不出现降价风潮。”,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析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时表示,获奖者重要贡献在于提升了我们对经济增长如何受到技术和知识的驱动原理的认识,特别是“创造性破坏”这一经济理论。
创造性破坏理论是伟大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有名的观点,这是其企业家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熊彼特在1912年撰文指出,“创造性破坏”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性事实,而这种结构的创造和破坏主要不是通过价格竞争而是依靠创新的竞争实现的。每一次大规模的创新都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
熊彼特只是“创造性破坏”的提出者,而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则在1992年的一篇文章中,构建了一个关于“创造性破坏”的数学模型:当一个更好、更新的产品进入市场时,销售旧产品的公司就会失败。创新代表着新事物,因此是创造性的。然而,它也是破坏性的,因为技术被淘汰的公司会在竞争中出局。
难能可贵的是,两人当时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理论是宏观的,而在之后的数十年里,其理论在经济社会一再得到证实。上世纪90年代初,微软崭露头角,迅速改变世界;而后是苹果公司智能手机时代;再后来是马斯克的特斯拉,时到现在AI技术。大浪淘沙,各种产业在新技术环境下发生着裂变。显然,当年两位经济学家无法预测哪种技术将横空出世,但他们的理论,时时在验证“创造性破坏”。他们同时指出,创造性破坏会产生必须以建设性方式加以管理冲突,否则,创新就会被那些面临劣势风险的既有公司和利益集团所阻碍。
最近的几十年间,技术飞速发展,新产品和新生产方式在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中取代旧有的事物。这是持续经济增长的基础,并最终为全球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水平、健康和生活质量。这是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其根源在于创新,乔尔·莫基尔利用历史资料等方法揭示了持续增长成为新常态的原因。他证明,如果创新要在一个自我生成的过程中接连发生,我们不仅需要知道某项技术“有效”,还需要对其“为何有效”有科学解释。在工业革命之前,后者通常是缺乏的,这使得人们难以在新的发现和发明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他还强调了社会对新思想保持开放并允许变革的重要性。
“去年的经济学奖获得者研究的是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今年获奖者的成果是研究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张军总结道。他介绍,这些都社会科学中最基础的理论,对于提升我们对经济社会演进的方式是有价值的。他也提到,其实同自然科学一样,社会科学也需要有坐“冷板凳”的毅力,不能急功近利,要有更多人去做基础研究。我们探寻自然界规律多半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功利心,同样,社会科学家要本着好奇心去探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人文环境中的一些不为人知的规律。这一点,国内学术界还是比较欠缺的。
张军说,目前国内经济学界的应用研究占了主导,对基础理论的研究还较少。他举例说,自己的一名学生正在研究中国光伏产业为什么能成功崛起,这当然还是经验实证研究,其理论依据很重要一部分也源自“创造性破坏”的想法。不得不说,国内经济学研究依旧沿袭西方经济学理论。那么,能否跳出西方划下的这个“圈子”注入“中国元素”呢?比如,在“创造性破坏”之外,研究国家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复杂关系,研究东亚文化与秩序跟经济崛起的关联等等,为经济学提供新的理论论据,他认为,这才是我们“迈入诺奖的关键一步”。
股票配资开户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